有用过His-tag进行蛋白纯化的人,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经验: 蛋白纯度低、纯化出来的蛋白失去原有结构或功能受到影响、难以从哺乳类细胞表达系统中纯化出目标蛋白…等,因此科学家开始尝试以不同亲和标签进行蛋白纯化。因为Strep-tag系统的纯化过程温和、目标蛋白纯度高,且相容于多种表达系统的特性,愈来愈受到大众的欢迎。但是,你知道Strep-tag这个纯化系统发展是怎么发展而来的吗? 这得从功能性抗体开始说起…
功能性抗体的出现
随着生物制药技术的发展,抗体也因此成为科学家研究的热门领域。但在80年代初,功能性抗体的表达一直是个问题,酵母表达系统中表达出来的蛋白只有部分具有功能,在其他的微生物表达系统中,也没有成功的先例。一直到80年代末,一个具有功能性的McPC603抗体的Fv片段终于成功的在E. coli被中表达出来1。这一方法的出现,使得科学家能更快速的表达具有不同基因变异的抗体片段,并能对这些变异所引发功能改变进行检视。
抗体纯化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
将重组抗体片段表达出来之后,必须将此片段纯化出来,当时多以亲和层析法搭配目标抗体的抗血清(antiserum)进行蛋白纯化,但这一方法常常受到限制: 在研究一个未知目标蛋白时,常出现没有抗血清或是相容抗体的情况,这严重影响了实验进度。为此,科学家尝试找出更有效的一步纯化法。首先,他们考虑在重组蛋白上加入短肽标签(tag),当时市面上已有myc、flag、KT3 epitope等标签,但这些主要适用于侦测目标蛋白,纯化蛋白效果非常有限,或非常昂贵。随着His-tag的问世,让固定化金属离子亲合层析法(Immobilized Metal Affinity Chromatography, IMAC)纯化目标蛋白变为可能,这的确提高了蛋白纯化的效率。但是His-tag仅适用于纯化,无法用于侦测目标蛋白,而且使用His-tag进行Fv片段纯化时,高盐浓度常使得Fv片段解离成两个单体(VL及VH),难以保持抗体的功能性及正确结构2。
更高能的短肽标签呼之欲出
①能被融合到目标蛋白上,且不会影响蛋白功能
②能直接以现有试剂侦测出来
③与配体的结合稳定、特异性高且容易控制。
经过一番搜索,发现链霉亲和素(Streptavidin)在特定情况下,能与不同短肽进行可逆性的结合,再加上其与生物素(biotin)极高的亲合力,且与背景蛋白的非特异性结合机率低,链霉亲和素已被应用在许多检测系统中,甚至能作为一个稳定的介质来固定蛋白。链霉亲和素在不同溶液条件中稳定性好,所以能够重复被利用,因此,90年代初,科学家开始寻找一个能与链霉亲和素特异性结合的亲和标签2。
终于找到了第一代Strep-tag系统 : Strep-tag vs Streptavidin
因先前已知可用E.coli系统表达出具有功能性的Fv片段1,科学家又希望能确认标签是否会影响蛋白功能,所以选择了已知的D1.3抗体Fv片段做为实验模型,以便检测加上的短肽标签是否影响了这片段与其抗原结合的特性3。
因为不完美,所以有了第二代: Strep-tag II vs Strep-Tactin®
总觉得还能更好,一起看看第三代: Twin-Strep-tag vs Strep-Tactin®XT
即便亲和力已提升,在某些状况下,Strep-Tactin®的使用仍有所限制,尤其是在需要极高亲和力的应用之中,例如检测蛋白质间的交互作用、或是从目标蛋白浓度低的样本中进行纯化。因此科学家利用总结合力(Avidity)的原理,将两个Strep-tag II以linker连接在一起 : Twin-Strep-tag7。这一新标签的出现再度提升了目标蛋白与Strep-Tactin®的链接强度,改善了低浓度样本纯化效果8,还能于抓取蛋白复合体、检视蛋白间的交互作用7, 9。
心动不如行动,快来体验Strep-tag纯化系统
产品介绍请见
https://www.iba-lifesciences.com/lp-streptactinxt-cn.html
Strep-tag与His-tag系统的比较
想知道Strep-tag与His-tag的实际比较数据吗?
请下载产品彩页https://www.biomart.cn/infosupply/35669016.htm
参考文献
1. SkerraA&PlückthunA (1988) Science,240, 1038-1041.
2. Schmidt TGM&Skerra A (1993) Protein Eng., 6, 109-122.
3. Schmidt TG&Skerra A (1994) J Chromatogr A.,676, 337-45.
4. Schmidt TG, Koepke J, Frank R &Skerra A (1996) J Mol Biol.,255, 753-66.
5. Voss A &Skerra (1997) Protein Eng.,10,975-82.
6. Knabel M, Franz TJ, Schiemann M, Wulf A, Villmow B, Schmidt B, Bernhard H, Wagner H & Busch DH (2002) Nat Med., 8, 631-7
7. Junttila MR, Saarinen S, Schmidt T, Kast J, Westermarck J (2005)Proteomics,5,1199-203.
8. Schmidt TG, Batz L, Bonet L, Carl U, Holzapfel G, Kiem K, Matulewicz K, Niermeier D, Schuchardt I&Stanar K (2013) Protein Expr Purif.,92, 54-61.
9. Ivanov KI, Bašić M, Varjosalo M & Mäkinen K (2014) JoVE, 86, 51536.
10. Carl U (2016) Poster session presented at: PEGS Bosten 2016.
11. Dintner S, Heermann R, Fang C, Jung K& Gebhard S (2014) J Biol Chem.,289,27899-910.
12. Yeliseev A, Zoubak L, Schmidt TGM (2017).Protein Expr Purif., 131,109-118.